“不用请律师也能打官司?”在四会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首次起诉的张阿姨握着 “要素式起诉状” 模板感叹,“勾勾画画填几个空,工作人员还手把手教,比想象中简单多了!” 这一幕,正是四会法院推进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应用的生动缩影。
为进一步提升诉讼服务水平,优化司法便民举措,四会法院紧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应用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的工作要求,创新构建 “点上精细服务、线上全域覆盖、面上多元联动” 的立体化推广体系,让司法便民从 “纸上要求” 变成 “指尖体验”,真正实现 “诉状做减法,服务做加法”。
“点”上发力,全流程服务指导
走进诉讼服务中心,11 类案由的示范文本指引展板醒目地陈列在导诉台前,导诉员、立案窗口工作人员随时候命,当事人提供 “一对一” 文书指导。针对老年群体、文化程度较低的当事人,窗口工作人员化身 “书写助手”,通过 “要素勾选 + 填空指引” 模式,帮助当事人梳理诉讼请求、明确事实理由。“来之前总担心要说的诉求没说清楚,也害怕填漏了信息会吃大亏,现在照着模板填,10分钟就能完成立案材料。”来四会务工的工人王某拿着刚写好的劳务合同纠纷起诉状,对窗口服务竖起大拇指。
从立案咨询时的 “范本推荐”,到填写环节的 “难点提醒”,每个节点都嵌入示范文本应用指引,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因诉讼请求不明确或填写有遗漏导致的立案难问题,让诉讼服务精准直达,确保当事人的合法诉求能够顺利进入司法程序。用实际举措让群众看得明白,用得方便。
“线”上推广,文书指引全覆盖
为将示范文本推广应用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落实到位,我院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一方面通过广东诉讼服务网更新上传了11类示范文本,积极宣传要素式文书便于填写、快速定位争议焦点、有利于缩短审理周期的优势,当事人只需点击便可下载使用,真正实现诉讼服务“掌上办”“随时办”。另一方面,在诉讼服务中心的导诉台上及文书填写区域放置了11类示范文本空白样式和实例参考文本以及扫码即得的电子文书库,方便当事人随时阅览参考、下载使用。“手机扫码就能直接下载。” 律师小李演示着移动端操作,“尤其是涉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常见案由,模板直接列出关键要素,当事人照着填就行。”
“面”上布局,多方联动增效能
如何让新版“要素式”两状让更多当事人受益?四会法院牵住 “社会协同” 的牛鼻子,与四会市正一帮扶促进会达成合作,将 2000 余名志愿者纳入 “司法便民服务队”。这一支退休干部、在校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志愿团队,正逐步成为兼职的“导诉员”。
“新版示范文本能够清晰梳理案件事实,有助于法官精准快速识别案涉争议焦点,为正确提供证据材料、明确己方观点和开展庭审辩论做好准备……”在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庭长、立案法官、法院干警轮流对导诉员、志愿者等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引导、帮助当事人进行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的填写。
针对律师群体,法院联合司法局召开专题培训会,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印发部分案件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推广合力,共同营造高效、便捷、规范的诉讼环境。
从窗口的 “一对一” 指导到线上的 “一键式” 获取,从工作人员的 “精准辅导” 到志愿者的 “广域辐射”,在全面推进两状示范文本的过程中,四会法院以落实立案登记制为中心,通过 “点线面” 融合创新,持续扩宽两状示范文本的辐射范围,不断提升诉讼服务水平,让司法便民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角落。下一步,四会法院将继续以 “如我在诉” 理念为指引,持续把示范文本应用贯穿立案、审理、执行全流程,探索创新便民举措,把为人民司法落到实处,切实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图为与志愿者培训现场)
(图为窗口诉讼指引现场)
下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